
立秋養生
發布時間:
2018-08-12
“立秋”到了,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。尤其是還處于伏天,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,氣溫更酷熱,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“長夏”,故民間有“秋老虎”之說。
“立秋”到了,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。尤其是還處于伏天,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,氣溫更酷熱,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“長夏”,故民間有“秋老虎”之說。
人們在夏季常常因為苦夏或過食冷飲,多有脾胃功能減弱的現象,此時如果大量進食補品,特別是過于滋膩的養陰之品,會進一步加重脾胃負擔,使長期處于“虛弱”的胃腸不能一下子承受,導致消化功能紊亂。因此,初秋進補宜清補而不宜過于滋膩。
此時不妨適當多喝點綠豆粥、荷葉粥、紅小豆粥、紅棗蓮子粥、山藥粥等食物。
立秋之后潤燥止渴
立秋以后氣溫由熱轉涼,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,食欲開始增加。因此,可根據秋季的特點來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,以補充夏季的消耗,并為越冬做準備。秋季氣候干燥,夜晚雖然涼爽,但白天氣候仍較高,所以根據“燥則潤之”的原則,應以養陰清熱、潤燥止渴、清新安神的食品為主,可選用芝麻、蜂蜜、銀耳、乳品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。秋季空氣中濕度小,皮膚容易干燥。因此,在整個秋季都應重視機體水分和維生素的攝入。
立秋時節人體易出現的問題
1、易全身酸重、四肢無力、周身關節疼痛等癥狀
2、腸胃虛弱、消化功能紊亂
3、深感乏力、經??诳?/div>
立秋之后莫貪涼
立秋之后,風漸漸變得涼爽,有些朋友為了貪圖涼快,喜歡開窗而臥。然而,夏秋之交,濕熱氤氳,也正是冷空氣開始活動之時,稍有不慎就易導致寒濕之邪侵襲人體。此時,多有全身酸重、四肢無力、周身關節疼痛等癥狀。所以,立秋后晝夜溫差開始變大,切莫貪涼。
立秋不適合大補
立秋養生:重在“收”與“養”
古人有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、“春生夏長、秋收冬藏”之說,養生一定要順應四時,才能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。
1、立秋撞上三伏天,養生謹防“秋老虎”!
今年立秋仍處在“三伏天”內,暑氣一時還很難消。養生專家提示:“秋后一伏熱死人”,此時節,市民要密切注意天氣預報,一旦出現“秋老虎”,要注意防暑降溫。此時晝夜溫差逐漸變大,也要預防感冒著涼。
2、立秋養生---收斂陽氣
立秋后,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、沉降,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。
早睡可以順應陽氣的收斂,早起可使肺氣得到舒展。另外,早睡早起可減少血栓形成的機會,可預防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生。
3、立秋養生---養肺護肝
肺屬金,而秋季大地一遍金黃,故肺主秋季。另外秋季主收,燥為秋季之主氣,而肺為“嬌臟”不耐寒熱,故很容易被秋燥所傷,因此需要潤燥、養陰、潤肺。
而秋天屬金,金克木,所以秋天這種氣會抑制你的肝氣、肝血的生發。肝開竅于目,所以這時候呢眼睛的視力就會有所下降。應該注意護肝早睡,早起。
相關新聞
全國服務熱線:

公司地址:江蘇揚州市立新路24號

手機網站

天貓店
版權所有:揚州五亭食品集團有限公司